15/50

首先诚挚地道个歉:在上一篇博文post之后,有不下于五个人跟我诉苦,说读不下去我的文章。对此,我在咨询意见之后,对自己的写作习惯有了一些反思:


  • 近乎自媚的过度自我中心表达,使用大量疑问句和告慰句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维过程,使文章信噪比下降;

  • 不考虑写出来的东西原来有读者阅读,对于书籍内容倾向于详细表述而不去化繁为简;

  • 大量炫技式的修辞使用显得幼稚而造作。


这些我以后会尽可能避免,开始用博客记录自己的年度阅读计划之后,我只是惯性地去记录自己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所感所获,基本不曾考虑出于书籍选择目的或是碎片阅读需求的读者感受——我自己非常痛恨一切希望将自己放置在他人社交生活中心的“自媚”行为,所以以上所述,我会改。

聊聊第15本书,《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故事很简单:一个智商不足70的30岁男子,在接受一种创造性的脑部手术后,智商窜升到接近180。然而与其智能发展相伴的却是朋友的远去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最后手术技术的不成熟逐渐显现,男主角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在痛苦却又无法阻遏中发现,自己重新变回了低能成人。讽刺的是,他又变回了那个以善良回馈恶意的傻子,收复了失守的友谊。为了不给深爱自己的人带来痛苦,他主动前往了一所残障人士收容所度过余生。

由于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同时作为心理学家的作者丹尼尔凯斯在创作时,根据主人公智力发育水平使用了大量的错误拼写和篇幅控制技巧,从而非常有即视感地展示了一个人从弱智到天才再到弱智的智力变化轨迹。对我来说比较有冲击力的是,男主角查理在通过实验研究认识到自己终将重回愚笨之后的日子。间歇性的失忆、理解能力的衰减以及情绪控制力的丧失,都很好地表现在了他后期的《进步报告》中。

我的疑惑是,为什么查理在成为天才后变得孤寂难耐?朋友确实是离开了他,但是没有朋友和社会交际就活不下去吗?类似的疑问也产生在我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没有男人Matsuko就活不下去吗?真正的超高智商人群应该早已经跳出寻求他人认同感的社会束缚,去寻找某种对于个人价值更有意义的自我认同了吧。可能听起来有些过激,但我一向这么以为:哺乳动物才无时无刻不渴望群居,人的强大在于能够独处。

在读完以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在1959年就得到了星云奖,但阅读过程中我下意识地以为这是一本在2005年左右写成的书,因为它具备一本现代心理学畅销小说的一切特质。同样也是在读完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在2015年被拍成了日剧,男主竟然还是山下智久。

不说了,我去看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阅读时间:7~8小时

推荐度:4/5